Search

明晚將參與一場藝術季的相關講座

訊息如下:
時間:2014年5月27...

  • Share this:

明晚將參與一場藝術季的相關講座

訊息如下:
時間:2014年5月27日(二)晚18:30-20:30
地點: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樓101演講廳
演講主題: 「淺談建築美學」
演講對象:台灣大學大學部、研究所學生
活動採網路報名,開放300名額

(網誌照片是台北寶藏巖聚落最迷人的斷面)
前一陣子我帶來自北京的「旅遊衛視」參觀了寶藏巖,當天我身負導覽重責,主要任務是將台北市主要的藝文特區介紹給對岸的朋友,其實我開出了四個藝文特區的待訪名單,分別是華山、松煙、寶藏巖,與四四南村,最後他們決定採訪二個,也就是寶藏巖與華山。這四個藝文特區的正式名稱為「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松山文創園區(松煙) 」、「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以及「信義公民會館(四四南村) 」。這四個藝文特區在當時建造時的使用目的其實跟所謂的藝文毫無關係,它們不是造酒廠(華山),製煙廠(松煙)等工廠用地,就是違章建築(寶藏巖聚落),或兵工廠員工宿舍(四四南村),而且除了松山文創園區外,其他三個原本都是要被拆除或改建的,如華山在1992年被當時的立委們選定為新立法院機關用地,而四四南村與寶藏巖聚落則本來是要被夷為平地的,所幸在文史工作者與藝文術團體等民間組織奔走呼籲下獲得保留,並且最終規劃為藝文特區。

台北市此藝文特區的發展演變史很弔詭,原本是工廠廠區、員工宿舍,與違章建築等,竟搖身一變成為台北這座城市最流行時尚,最具國際語言的文創基地與藝文特區,甚至是城市名片的一環,為何會如此極端的演變呢!?出於對建築美學的偏好,我個人觀察及歸納出三個原因。一是藝術的本質是解釋美學,也因此,承載藝術展演的藝文特區,特別適合在這些具有某種美學結構的空間裡展示或者對話。因為,你很難想像藝文特區設定在鋼骨結構與玻璃帷幕的制式建築裡,那些外觀整齊劃一的辦公大樓,某種形式上其實是缺乏表情與細節的建物,其冰冷的大理石外牆,幾乎沒有毛細孔讓藝術呼吸,統一形式的空間格局,也無法激盪出創意,幾乎沒有所謂的想像力土壤讓藝術紮根。但像華山與松煙,雖然當初使用目的是製酒與製煙的工廠,但當時的建造者,卻將它做成展示建築藝術的公共空間在建造,有其迷人的美學調性在各棟建築細節裡,另外,四四南村的建築外觀雖然如同台灣隨處可見的眷村一樣,其建築樣式與建材並不特別重視所謂的藝術形式,但因為建築本身有一致性的建築結構,特別是它的魚鱗瓦式屋頂,而且台北都會區甚少如此大面積的村莊式社區,再加上它本身建造年代與時代背景是有歷史淵源的,也因此,四四南村本身的建物雖稱不上古蹟,但做為這個城市某段記憶的歷史建物則絕對夠資格。還有寶藏巖的美學調性也很特別,雖是當初社會較底層的住民所居住的違建,但也因為它不是建商統一發包統一形式的混凝土建物,它是早期住民們各隨經濟能力,各憑創意,然後依地形地貌所逐步搭蓋的聚落,這樣的建築佈局,形式雖雜亂但很有生命力,建築雖參差不齊但卻有股自在隨性的美學調性。

以上這些藝文特區還有個共通點,它們都是有故事可以說的建築物,它們記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是城市記憶的一環,是城市肌理的一部份,因為建築是城市氣質重要的組成元素。最後,對於另二個我所歸納出藝文特區為何多數都出自廠區或所謂眷村等用地之原因,明講座完後會再整理續貼內文!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這是【方文山】在「facebook」上官方粉絲團
View all posts